3月16日——3月17日,针对南京艺术学院与苏州工艺美院制定的校际联合基础课程教学课题“双城记”要求,环艺系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王汉卿、杨曦、宋晓真、陈晨组织14室内A班和14室内E班全体学生赴南京进行实地调研活动。
四位教师紧紧围绕课题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南京民俗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市博物馆等地。
3月16日上午,我们首先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下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主题关键词自由活动,各自寻找相应的素材。有的去了南京夫子庙,有的去了南京长江大桥,有的去了明孝陵等等。晚上八点半,大家回旅店根据自己调研的情况,按小组进行了调研汇报,教师对每组同学进行了指导,并分析了每组同学第二天应该关注的调研点。


3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非遗“双博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在这里大家领略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阅读了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历史;感受了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了南京一百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展演。





随后我们赶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建筑基调的体现,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先后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奖”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在环境建设上,突出渲染了南京大屠杀的主题氛围。最起眼的地方便是墙上刻有300000的六位数字,这么简单的六位数字,却为南京市蒙上了一层哀痛,馆内墙上布满了遇难者的名单,悲痛的音调又再一次强调了遇难者的不幸。虽然这件惨痛的事件已成为过去,但馆内的标语还是提醒了每一个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到馆内万人坑里埋着一副一副残缺不全的骸骨,心情倍加沉重,战争对于人类来说是可怕的,是一触即发的,原来和平有时也可以是种奢侈的东西!


最后我们在细雨绵绵下参观了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南京市市立博物馆,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是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的前身是建国初期成立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8年南京市博物馆正式挂牌。南京市博物馆担负着南京地区的地下遗址和古墓葬的考古发掘调查,文物的保护、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南京在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的轨迹,重点展示南京古都历史文化的成就。



通过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古街、城市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走访,结合近来对苏州的实地考察,同学们对“双城记”主题表达已逐步清晰,为后续教学目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